第242章 尾声(1 / 2)

一直到太极宫,李世民都一句话没有说。

李牧给他的惊讶实在太大了,简直说到了他的心坎上。

在信上李牧说愿意辞去松州大都督一职,申请去大唐和高句丽的边境,建设一座新城。

松州如今规模已经形成,经略吐蕃的计策经过两年实施,已经初见成效。

有秦怀玉在松州坐镇,加上三万松州军,即便吐蕃对大唐发动战阵,也所谓畏惧。

至於松州城内务有李义府管理,自然一切顺畅,只需要派一个皇子过来坐镇,松州一切可正常运行。

李牧没有建议哪个皇子来,这种事情犯忌讳。

但是对李世民来说,虽说一堆皇子,真正能去的是谁,根本没有选择。

李泰?

一旦经略吐蕃成功,那天大的功劳放在李泰头上,岂不是让李泰又生出野心,想要当太子?

李恪?

李世民不是不喜欢李恪,而是李恪素有贤王之名,执掌益州这几年,有李牧配合,润物细无声瓦解了益州各大家族的联盟。

继续留在益州不都合适,更何况接管松州这个大唐的钱袋子?

至於其他的儿子……李世民根本看不上。

数来数去,能够去松州的只有晋王李治,一个十二岁的孩子。

纵然有经略吐蕃的功劳加身,李治忠厚的性格,绝对不会和李承干产生矛盾。

更加不会借功劳,对太子之位产生心思。

如果历史巨轮里李世民选择李治为太子一般,是为了几个儿子不会自相残杀。

如今李世民选择李治去松州,也是为了不让皇子产生不该有的想法。

魏无言站在李世民旁边一句话也不说,他已经知道发生了什么事。

对他来说,李世民是没有秘密的。

可是这件事,魏无言不能开口,一旦开口,反而可能害了李牧。

经过一个多时辰的思考,李世民缓缓开口:“魏无言,拟旨,蜀王李恪改封吴王,授安州都督,年后回长安,尽孝杨妃三月,去封地就职。”

“松州县侯李牧,升泾阳郡公,免松州大都督,回长安城述职,年后与丽质成婚。”

“晋王李治,年后去松州,任大都督。”

“秦怀玉,加封松州县侯。”

第二天,一道道旨意下发,所有人都在猜测李世民究竟在想什么。

却没有人质疑。

每个人都怀疑李牧功高盖主,一个泾阳郡公,就会成为闲职。

李世民对此没有做出任何解释。

程咬金却意味深长看了李世民一眼,他对李世民还是了解的。

作为李牧最亲密的合伙人,程咬金清楚李世民是打算把李牧留给太子的肱股之臣。

怎么可能闲置?

不闲置,那么下一步该如何安排?

程咬金想要数月前李世民想要对高句丽用兵,结果被群臣建议,只能选择收场。

从那个时候,大唐和高句丽的边境就开始修建新城。

莫非李牧要去新城?

长孙无忌也隐约猜到了李世民对李牧的安排。

可是同样没有吭声,甚至在下朝以后,李承干主动上门求教,长孙无忌也表示猜不透陛下的心思。

李承干在松州装病回来,所有人都对李承干十分的失望,认为此子难成大器。

魏王李泰年前回京看望李世民,李承干得知以后大怒,酒后纵马,从马上跌下来,摔断了腿骨。

太医所言,哪怕治好了,也会是一个瘸子。

李承干躺在床上,不管别人如何安慰,都是面如死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