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七十八章??群贤汇至(1 / 2)

屈平拉着李侗,边走边说:“在下姓屈,单名一个平,字抑之。”

李侗吓了一跳,原来是永国公大人,永国公大人因战事封侯,只是没想到他对文化一事竟如此苍白。

李侗挣脱开,跪下道:“原来是国公大人,小民有眼无珠,多有冒犯,还望恕罪。”

李侗这一跪,在屈平心里便掉了身价。

屈平将他拉起来,拍拍他的肩膀说:“文化人,尊师重道,礼数周全,这很好,但是要注意男儿膝下有黄金。”

李侗正色道:“大人误会了,李某跪的不是大人的官位高贵,而是大人的品行。大人居高而不自傲,犹如青莲可与污泥一潭,另在下刮目相看!”

这个理学继承人果然会说话!

屈平又对李侗高看起来,哈哈笑道:“文化人说话就是好听。走吧,来,上本国公大人的车,带你去找国子监祭酒。”

李侗受宠若惊地跟在屈平上了车,能有幸与国公同乘的人应该不多吧,看来这回求职是板上钉钉的了。

屈平找到国子监祭酒,开门见山的将李侗引荐给国子监。

祭酒大人当然是满口答应,道:“久闻李侗先生大名,今日方得一见。”

“祭酒大人谬赞了。”李侗与国子监祭酒互相客套一番,便听祭酒继续介绍国子监的情况。

国子监对各位教授先生有住食提供,屈平不用担心李侗的生活问题,只是顺口说:“少年班有两个小娃娃,一个叫陆游,一个叫朱淑真,希望李先生有空可以指点一二。”

国公所托,李侗自然是满口答应。这个工作虽然是自己师傅要求并介绍,但是没有国公大人,恐怕也不会那么顺利。

李侗心想:“有国公大人这条路,看来我们理学的前途,会是一片光明的坦途。”

李侗进了国子监,有屈平和李侗先生杨时的推荐,自然不会再遇到困难。屈平也无须再为他操心。

屈平临走问李侗:“先生知识渊博,博古通今,百学融身,但是我有个个人疑问,不知先生方便回答没有?”

李侗正色道:“大人请说!”

“你们的学派,不会提倡什么三从四德、女子碰到男人就要剁手甚至杀身成德,不能出门,甚至裹小脚什么的吧?”屈平问出了困扰自己自己内心许久的、一个无知的顾虑。

李侗瞪着老大一双眼睛吃惊道:“大人怎么会有这么奇怪的想法?伦常即天理,您说的那些可都是有违天道的东西!”

“那我就放心了。”屈平说。有了李侗这句话,屈平可以为以后的女人们长舒一口气了。

屈平接了朱淑真,上了马车,问朱淑真:“你知道杨时、罗从彦吗?”

“当然知道了!”朱淑真侃侃而谈道,“他们二人是代表大宋理学的最高成就的一群人,杨老先生从二程那里学成南归福建,二位程老还感叹‘吾道南矣’呢!杨老倡道东南,掀起了闽中理学之风呢!”

朱淑真娓娓道来,还像模像样地学程老讲话的腔调。

“你知道挺多的嘛!不过你用错了一个字,二人,可不能称一群人,三人才能成众。”屈平抓住朱淑真的失误扳回一城。

“二人怎么就不能成众了?一花一世界,一树还一菩提呢!”朱淑真反击屈平说,“大哥你怎么连这些都不知道?听说你还做过诗词,那首着名的《满江红》就是你和岳将军合力之作。你不会是从哪里剽窃而来,欺世盗名的吧?”

屈平正襟危坐、道貌岸然地说:“胡说什么,没大没小的。我不了解这帮理学大师,是因为我不管这一行,大哥我是负责为皇上保家卫国、开疆拓土的!”

朱淑真嘲笑道:“看您那鸡爪似的字,就知道您不是认真读书的人。”

“我是读书,又不是写书。读书是丰富自己内心,写书是丰富别人知识和情感。”屈平反驳道。

朱淑真对屈平后面那句“读书是丰富自己内心,写书是丰富别人知识和情感”点头表示赞许,但是还是端正自己的看法,道:“字体就是人生的态度。”

“好吧,那我的人生确实挺混乱的。”屈平说不过朱淑真,只好如此叹道。

各路大军统帅奉旨回京,向皇上汇报了现在的各自情况,以及对日后的看法与打算,还有目前各自遇到的困难。

赵构说:“过去的几年,是激流勇进的几年!诸位爱卿为社稷护国开疆,鞠躬尽瘁,朕深感动。眼下西夏依附,吐蕃朝归,交趾平定,琉球归附,只剩老对手金国,还有漠北草原未平。爱卿们目前还有何困难,或者说顾虑,不妨一道说来。今天军事最高将领都在此,大家畅所欲言!”

刘光世性格比较急,率先问道:“皇上,臣想知道,军粮失火案之后,若遇大战、久战,粮草后援能维持多久?”

“这个爱卿们不用担心,南方和天府粮食充足,加上大面积推广的番薯种植,还有海运而来的南洋粮食,完全不用担心饿肚子!”赵构信心满满道。

李纲道:“皇上,番薯目前只有大宋范围有种植,千万不能流入别国,以增敌资。”

屈平也道:“臣附议,若有人将它带入别国,当以通敌罪论处!至少在天下平定之前,不能流入外国。”

赵构点头道:“朕也是这么认为的。此事便这么定了。”

韩世忠道:“皇上,蒙古部历代狼子野心,眼下虽因利归附,难保他有不臣之心!”

赵构看了一眼屈平,回复道:“蒙古部不给我们添麻烦,就是帮了大忙。当然,防人之心不可无,也要做好防备蒙古部不臣的预案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