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章 第 21 章(1 / 2)

太皇太后冷眼看着三个老臣的举动, 冷眼看着乱成一片的清宁宫,缓缓开口“押建昌伯下去。”

“奴婢遵命。”宫人们高喊一声。建昌伯要喊,要跑, 要闹, 一个老嬷嬷一手刀劈在他脖子上,建昌伯当场晕过去。

寿宁侯要出口的话, 一下子卡在嗓子眼里, 目光呆滞地看着, 倒在宫人怀里的亲弟弟, 大中午的,好似置身寒冬腊月一般,凉气从脚心直冲天灵盖。

寿宁侯蓦地瞪大眼睛,死死地盯住太皇太后,好像要看清楚,这是哪里的妖魔鬼怪附身他的姐姐好似要看清楚, 眼前的人,真的是他的亲姐姐。

然而太皇太后的脸上只有冷漠。

太皇太后面色端正, 直勾勾的眼睛看着他, 看得他恐惧地张大嘴巴,所有的侥幸自私都无所遁形,只留下一句“寿宁侯也下去休息吧。”也不管还在嚎哭的三位阁老,自个儿转身, 脊背挺直, 一步一步的,回去内殿。

三位阁老对太皇太后的行为,看得清楚,也知道太皇太后这是要先梳洗, 太皇太后多爱美的人,这一辈子,还是第一次这么狼狈。

当然,三位阁老更知道,太皇太后心里头恨死他们,哪里会利利索索的开始谈判即使心里明镜,太皇太后这一梳洗,也不知道要梳洗到什么时候,那也只能继续哭,慢慢等。

太皇太后确实在梳洗。

太皇太后出身在读书人家,又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,父母宠爱,打小儿学习诗词歌赋穿衣打扮的,她也有灵性,长得也标志,人生就没有烦恼的时候。

长大到要嫁人的年纪,当时还是皇太子的孝宗皇帝选太子妃,一眼看中了她,三书六聘娶进门,直接做太子妃。

太子妃、皇后、皇太后、太皇太后。她这一生,有儿时在娘家的快乐日子,有进宫后的夫妻恩爱,有这些年的姐弟情谊更有丈夫驾崩后的日日夜夜。

一辈子最幸福的时光,她以前以为是未嫁的时候。今天才知道,原来是有他的时候。

有他的日子,真好。坐在铜镜前面的太皇太后,因为回忆往事,老泪纵横,眼里却是不由地露出一丝丝笑儿,好似小姑娘一般带着几丝天真,几丝甜蜜。

大婚之夜,他比她还紧张,只会磕磕绊绊地背诵论语给她听。

他的宫里原本有伺候的两个女子,她吃醋,吃起醋来和他耍小性子,与他赌气冷战,却从不先低头认错,因为他会先低头,先认错,先给出承诺“此生不二色。”

他的童年是不幸的,不知道怎么对人好,却极力给予她所有能给的一切,不能给予的一切,用尽全力维护他们的小家庭。

他们同起同卧,共同商讨国事,尽情开着玩笑。吟诗作画,听琴观舞,谈古论今,朝夕与共。

他们如同民间寻常夫妻一般恩爱,彼此的眼里只有彼此。

她病了,心情很差,他就亲自在床榻边传药,为她漱口。她不想给他看到自己不雅的一面,他就无奈地离开。等她用完药犯困,他连咳嗽都忍着,怕惊扰了她。

史官都亲自落笔,说帝对后“其厚伦笃爱若此”。她还有什么不满足的那可她不满足啊。

她的父亲去世了,母亲孤单,弟弟年幼,她要把母亲接宫里奉养,他也答应了。

她的两个弟弟,在外面仗势欺人,嚣张跋扈,他都知道,只是因为她,尽力优待,不忍重责。

她对告状的官员苛责,他就在后面给瞄补。她杀鸡儆猴地,打死了有功大太监何文鼎,他也只是一声叹气,默默地吩咐人,优待何文鼎的家人,给予何文鼎厚葬。

她给他生了三个孩子,只有一个儿子活下来,他也一点不担心,一点没有要纳妃的意思。

太皇太后眼里的泪水越来越多,笑容越发甜蜜。一家三口的幸福,嬉笑打闹都在她的记忆里。她笑着笑着,眼泪汹涌而下,在脸上小溪一般地流淌。

她好像看到他在后面,面带心疼地哄着她“怎么哭了”

她好像看到儿子顽皮地做鬼脸,大喊“爹,你又惹哭娘了。”

她任由眼泪流下面颊,流下脖子,痴痴呆呆地看着镜子里的人,等着他,给她擦眼泪,等着他,哄着她。

他总是不忍心看到她哭啊,一看到她眼圈红了,立马就投降了。他总是说,她是慈母败儿,她就依赖地说,反正有他这个严父。

他一出生就深受后宫争斗之苦,却要把最好的后宫给她,把最好的父爱都给儿子。

他说,她都是做娘的人了,还是娇憨可爱的。

他说,凡事都有我在那,我还年轻,儿子顽皮些没事儿。

你明明说自己没事儿,你明明说自己还年轻,你怎么能忘记了那你不是说,要一辈子护着你的皇后肆意撒野吗你怎么能半辈子就撇下她

你为什么不等一等你不是说好了吗等儿子长大娶媳妇,就退位,和她一起养老吗你为什么不等一等

苍天为何对她如此残忍要她刚嫁人就失去父亲,一个人照顾一个娘家。要她的孩子还没长大,就失去丈夫。要她孙儿刚出生,就失去儿子。

要她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病重不治,送走他们一个又一个

太皇太后的心里大痛,痛的她不能呼吸。她捂住胸口,浑身都在颤抖,右手拿着手帕,青筋暴露,最终却是自己举着手帕,擦擦满脸的眼泪。

他走了,再也没有人给她擦眼泪了。她也早就不应该哭了。这个世界上,有些人啊,就是这样,就那么突然地离开了你,然后你永远也见不到了。

太皇太后默默地拿起来梳子,默默地给自己梳头。

现在年轻女子流行牡丹头、小姑娘新发明挑心髻,她都不喜欢。她就喜欢以前的狄髻。她手巧,自己梳一个完整的一套狄髻,他总是夸她心灵手巧。

她一下下地梳着,认认真真,真正的“一丝不苟”,顶部的挑心、位于中部的分心、位于底端的花钿、位于脑后的满冠,位于两侧的掩鬓,位于耳垂的耳环铜镜里的人珠光鬓影,气质华贵无双。

现在人流行的上衣衫已长至膝下,距离地面仅五寸,袖阔四尺余,露裙二三寸的式样,还有那插绣、堆纱和画裙等等,她也都不喜欢。

她还是以前的式样。上短下长,衣衫仅掩裙腰。穷人家节约布料,上衣紧一些;富贵人家用罗缎纱绢,两袖布满金绣,金彩膝裙长垂至足,上衣宽大,裙褶也多。

她给自己选一件织金龙凤纹的红罗长裙,红褙子,胸前的“坠领”,系在前襟的“七事”,她从来不喜欢,就这样简简单单的,他说过,她这样就很好,大方明艳。

对着铜镜瞧瞧,再保养得宜,也是老了。这样也好,他没见过她老了的模样,也是和其他老太太一样的皮肤松弛,发福发胖。

她的心情好了些许,面带微笑开始上妆。

她记得,他不喜欢浓妆,就喜欢她略施薄粉的模样,也不要宫人动手,自己折腾这些熟悉又陌生的胭脂粉盒。

儿媳妇慢慢地走进来,给她行礼,她更是笑。她有一个这么好的儿媳妇,可惜啊,他没有看到,没有喝那杯媳妇茶。

她拉着儿媳妇坐下来,安慰儿媳妇不要哭。这是一个好孩子,都是她的错,她的儿子因为她的娘家痛恨外戚,一心防备岳父家,大婚十六年才做夫妻,都是她的错。

她对儿媳妇好,儿媳妇人老实厚道,就觉得她这个婆婆好,这个时候还来看她。

你看啊,老天爷你睁开眼睛看看,你说他傻不傻这么好的儿媳妇啊,一天孝敬没享受。那么好的孙儿,更是没看到。

都是她的错。

他这一辈子,受了那么多苦,却从没有一丝一毫怨怼,只知道对人好,好到最凶的大臣都说他“老好人”。

他身为一国之君,胸怀无比宽广,心里装下自己的小家,也装下山川大地、黎民百姓。

他创下“中兴之治”,却一辈子生活简朴,连民间普通世家的花费用度都没有,一辈子啊,就穿几件旧衣裳,多穿半匹布都不安心。

他一辈子宽厚仁慈,躬行节俭,重视司法,大开言路,任用贤臣;一辈子恭俭有制,勤政爱民;一辈子忍受病痛的折磨,熬到油尽灯枯,三十五岁就离开。

他不应该有任何污点。

他应该是大明的好皇帝,他不应该遇到她,下辈子,老天爷开眼,要他不要再遇到她。

正午的太阳落在清宁宫里头,折射出一道明亮光线,她不适应地眯了眯眼。耳朵里依稀可以听见三位阁老的念叨和哭嚎。她也希望啊,他们父子哪个能在天有灵,睁开眼睛,再来看一眼。

太皇太后慢慢地从绣墩上站起来,拉着儿媳妇的手,出来内殿,来到正殿,在凤椅上坐下来,要儿媳妇也在自己的身边坐下来。

“宣三位阁老。”她听到自己如是说道。

“宣三位阁老。”宫人们高声喊着,她听着他们的哭嚎更为清晰了,脸上带着笑儿。

“臣等给太皇太后行礼。”

“免礼。”

“臣等给皇太后行礼。”

“免礼。”

“太皇太后,皇太后,臣等先请罪,臣等仪容不佳,有妨凤眼。”

“没罪。很好。给三位阁老净面,上茶。”

宫人们手脚麻利地收拾好三位阁老,训练有素地上茶,上点心,退下。正殿里,只有她和儿媳妇,三位阁老。她对他们还是恨的,想等他们先开口求她。

可是,这个世界上,还能记得他和儿子的人,还有几个那

她先开了口。

“张家,张鹤龄、张延龄两兄弟,身负皇恩,不思回报,骄横异常,是为不忠。纵家奴强夺百姓田地房屋,劫狱,多次犯法,是为不法。

弘治五年,孝宗皇帝遣侍郎屠勋、太监肖敬审问属实,依法惩办其犯事家奴。肖敬将惩处结果奏报皇帝,皇后大怒,帝也假怒。帝事后,召肖敬安慰道“你的话是对的。”赐他以金。

正德三年,给事中吴世忠、主事李东阳,均因劾奏张延龄几乎得罪。正德皇帝独召张鹤龄谈话,张鹤龄脱帽,以头触地。自此以后张家兄弟的不法行为有收敛。”

她顿了顿,好似又看到儿子因为她的眼泪,压抑的怒火。

“一转年,就是元和三年”太皇太后再也忍不住,轻轻地一眨眼,掩饰心里的酸苦之意,“如今他们再次不忠、不法。我也不护着。我对不起孝宗皇帝,对不起正德皇帝,对不起因此受难的大明百姓,大明官员”

她听到自己终于吐出来那四个字“大明宦官。”

她注视着三位阁老,目光沉静“我的罪责自己承担。”

“张家兄弟死不足惜,理当有刑部,依照国法论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