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1章 第 61 章章(1 / 2)

六位阁老都在家里烦恼, 烦恼自己,烦恼家人。事情的导火索夏言,面对如此情景, 想起好友张璁临去湖广留下的话我们都还太不经事,也是沉淀沉思。

他们都想的太简单。他们作为寒门士子,好不容易钻出头了,就想着要给天下的寒门争取利益, 打破世家大族文人的官场或、书本、土地等等垄断。可他们却忽视了,他们也是文人。文人和勋贵外戚、武将、工匠也是不同的利益群体。

勋贵外戚们借着他们的动作, 一出手, 直接帮助皇上开始工科学院, 深入土地改革, 清查科举之人的名下土地, 更要朝廷正式承认工匠们的功劳下一步, 是不是就是科举改革科举改革科举改革有了工科学院,学出来的工匠们自然要一个名分

夏言“腾”地一下子站起来工匠们有了正经名分, 最有利的, 是定国公折腾的官办作坊夏言双眼大亮,这就是勋贵外戚们的下一步计划大明的民间工匠, 一大半都汇聚在勋贵外戚的家里

夏言起身, 抬腿就朝费宏费阁老的府邸跑。

距离宵禁时间还有半个时辰, 夏言拿出武人的功夫跑得飞快, 到费宏的府邸的时候, 正好卡着宵禁。费宏费阁老正要熄灯休息, 听到门房通报,沉吟片刻,要门房请进来。

外书房里面, 费阁老一身黑色便服,夏言恭敬地给费宏行礼,言语也是谦逊“下官夏言,见过费阁老。”

“夏给事中免礼。请坐。”

“谢阁老。”

一盏青铜蜡烛灯燃起昏黄的光芒,两个人分主宾落座,费阁老不动声色,直接问道“时间已晚,老夫不多客套。夏给事中夜晚来访,可是有事”

夏言面露惭愧“阁老海涵。下官有愧。下官记得阁老在朝堂上说工匠们手握天下利器,不可放纵。”

费阁老看他一眼,轻轻点头。

夏言是真心担忧“阁老看得明白。勋贵外戚们此番折腾,目的之一,是要提起来工匠。然工匠们之技艺终属于小道。圣人曰君子不器。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。工匠们不能参与治国,此乃自古道理。工科学院,若引发科举改革,下官认为,于国有害。”

费阁老还是轻轻点头,手抚胡须,目光鼓励。

夏言鼓起勇气“阁老,下官担心,工匠们有了学院,下一步就是要科举名分。”

费阁老眼里一丝满意一闪而过“夏给事中分析的很好。可知道,此番勋贵外戚们的动作,有何人牵线促成”

夏言疑惑“不是定国公和武定侯”为了文人的未来,内阁六部九卿的文臣们,都想着提前出手。

“是也不是。”费阁老停顿片刻,看一眼夏言,想起其他五位阁老对夏言、严嵩、桂萼、张璁的欣赏,干脆也指点一番。

“他们当中,还有一个魏国公。”

“魏国公阁老,魏国公已经回去南京。”

夏言不敢相信。费阁老满色略凝重“夏给事中是江西人,出生在北京城,但也回去过江南和沿海。明白南北不同。魏国公此举,就是要工匠们有一个正当名分,和文臣分庭抗礼。”

夏言“”

“阁老所说,可是涉及到江南,南京会有的土地改革”

费阁老对他的敏锐满意,微微叹息“江南必然也会开始土地改革,魏国公不会阻止,也不打算阻止。可江南的未来如何老夫琢磨,魏国公在考虑,江南经济发达,本就有一半人不靠土地生活。不若干脆,直接给江南一个机会,再一次提高江南的手工业和商业。”

夏言惊得站起来,又呆呆地坐下,好一会儿,他回神,却是心神震荡之下,直接问出来“阁老所言,下官不明白。江南若不以鱼米之乡为主,大明的粮”

他说到一半,脸色“刷”地惨白,瞳孔收缩。

费阁老点头“就是湖广和西南。大明有了红薯,还有了土地改革,湖广和西南将会成为新的粮仓,北方的粮食也会增多,说不定等出洋的人回来,大明还会有其他高产作物”费阁老也为魏国公的作为感叹“魏国公已经回去南京。魏国公是大明的魏国公,也是,江南、南京的魏国公。”

魏国公是大明的魏国公,也是,江南、南京的魏国公。夏言已经不知道自己该如何思考,就感觉脑袋昏昏涨涨的。

夏言恍恍惚惚的,实在无法接受这一切。

“阁老你是说,魏国公是要江南再上一个台阶,直接朝工商业方向发展。阁老下官出生在北京,下官祖籍江西,下官也是南方人,下官是大明的臣工,下官也希望江南好”夏言都不知道自己说了什么,目光倔强地看着费阁老,“阁老,魏国公作为勋贵外戚打压文臣,为何要提起来工匠”

魏国公那样的身份,再怎么土地改革对他也没有影响,他既然有这个手段促成这件事情,为何不直接把权利揽过去

费阁老“这就是魏国公。他不要这份权利,因为他知道,勋贵外戚们爬起来,到这一步已经正好。文臣手里的权利过大,但不应该给有兵权的勋贵外戚,这才是大道平衡。”

夏言“”嘴巴张张,喉咙堵住。

费阁老因为他的模样,安抚道“夏给事中切莫认为,这是打击。吾等文臣,都是这样一步一步走上来。”

夏言轻轻摇头,已经开始怀疑自己。

“阁老是下官”是他给了魏国公这个机会。

费阁老却是微笑“夏给事中这几年一切顺利。可为官者,为人,最忌讳,把自己看得太重。今天没有夏给事中,也会有其他人。夏给事中若因此自误,才是大错。”

夏言猛地抬头,看费阁老。

费阁老脸上的笑容依旧,目光落在香炉旁边的青铜蜡烛灯上“这是江南生产,类似汉朝的长信宫灯。灯盘中心有插蜡烛的钎,灯中有过滤灯烟减少污油的设计,避免熏黑墙壁和其他器具。蜡烛综合白蜡和石蜡的优点,耐燃烧,火焰更明亮,其中所用的蜡芯,也不需要经常剪。”

“江南很好。魏国公的计划,大气,堂堂正正阳谋。即使夏给事中还是不能原谅自己,也当自豪于,败在这样人物的手里。”

夏言的双手,慢慢握成拳,一字一句,好似从喉咙里挤出来“阁老,这里面,有指挥使的原因吗”

“有又如何没有又如何”费阁老一点也不在意,“指挥使是大明的指挥使。可他不可能因为北方落后于南方,就拉下来南方,要南方倒退一百年。”

“可是如此这般,北方怎么办山东开始营建市舶司,河南河北、陕西甘肃一带又当如何大明和蒙古的互市,并不能改变那里的落后面貌。”

夏言是真心不能理解,指挥使会撇下这几个地方“阁老,下官在边镇呆过,山海关一带,山海关以北,大明和朝鲜的边境,真的穷困。和西南四省的区别并不大。”

费阁老看他一眼“既然如此,夏给事中,你认为,指挥使会怎么在北方布局”

他们没有说皇上会如何做,为人臣子,不能揣测圣意。可是夏言和费阁老都明白,问指挥使,就是问皇上。

夏言眼睛睁开,还是那份倔强“朝廷已经派官员去大明和朝鲜的边境。山海关几个边镇土地改革后,军户们的生活改善,大明和关外女真终会有一战,待大明收复辽东,重建奴儿干都司,山东的市舶司,可以包括金州卫。”

费阁老摸着胡须,微微点头“这个提议很好。可是辽东的人口和贸易在哪里当年朝廷之所以放弃奴儿干都司,一个原因是北元崛起,另外一个原因是,北方草原人口太少没有税收,朝廷连年补贴负担巨大。

大明的发展,只能一步一步地来,先要现有的人口吃饱肚子。西北互市,还是落后,但有了和平,得以休养生息。西南和中部有了粮食,江南进一步发展,北方稳住大明蒸蒸日上,盛世可期。你们啊。都太着急。”

费阁老瞧着夏言不甘心的模样,语重心长,不吝教导“你们有成大事的决心,也有做事的果断。老夫很欣赏。老夫只认为,你们一出头就遇到皇上执政,开始改革,太顺利。大明两京十三省,光是传达一份诏书就需要半个月,一项政令下达,从上到下执行完善,又需要多少时间”

“老百姓不是一块砖,哪里需要哪里搬。要老百姓心服口服,不是容易,不是你一心报国,一心为民,就可以达成”

费阁老的言下之意,内阁阻止改革派的一些行为,不是不改革。一个是,几方势力争斗难免;一个是,湖广的改革,四川的改土归流,工科学院筹建带来的冲击,南海收拢人心都需要时间,就是京畿地区也要缓一缓。

而阁老们认为,他们的动作太冒进,脱离本心。武人打仗贪功冒进会遭遇大失败,他们也是,大明的改革也是。

夏言一瞬间,好似看到皇上因为三位工官的不争气,发怒的模样。皇上认为,大明的子民,都应该是骄傲的,即使一个工匠,也应该是昂首挺胸的。可事实上,并不是。

筹建大明第一个,华夏几千年来的第一个工科学院,不是大好事吗为什么工匠们不敢冒头为什么内阁六部,甚至魏国公、指挥使他们,都不敢有大动作,只能一步一步地来

查处贪污,整顿官场风气,可以看做是打压科举士人,也是给工匠们出头做出铺垫。华夏士农工商几千年,如何要大明从上到下一下子接受大明的读书人不答应,大明的工匠们也立不起来

宵禁时间已过,夏言不好出府,干脆就住在费阁老的家里。夏言一夜里都没有睡好,脑袋里翻江倒海的闹腾不休,第二天起来眼睛里全是红血丝。

武定侯精神焕发,领着手下的兵将们,和户部人员一起,从顺天府开始清查土地,也算是再一次清查人口。就好像费阁老说的那般,朝堂上做出决定,诏书颁发全国,光路上的时间就要半个月,等各地方按照命令清查完毕,那至少是大半年后。

而在这大半年里,还会因为这个事情引发其他各种问题,都需要及时处理。

内阁六部九卿一起商议,如何处理瞒报土地、挂名土地的问题。科举士人不是勋贵外戚,勋贵外戚就那一伙儿人,土地多,人口少,摁住主要的几个就可行,反正怎么处罚也饿不着他们。可是科举士人,万一哪个家贫,你再一罚,罚的他无法维持生计,这如何办

而且科举士人多,遍布乡村府县。还都是读书人,一张嘴巴,一支笔,看似不成事吧,可他们能鼓动其他人啊。朝廷首先要做的是,稳住读书人的心。

还有大明律的修订,还有工匠们要出头,该怎么出头,可以到哪一步内阁六部九卿天天忙得脚不沾地,皇上天天按部就班地学习练功,处理要紧政务。大明的读书人闻风骚动,工匠们因为皇上的一道命令,泪水涟涟。

读书人可以安抚讲道理。可你要工匠们埋头做活儿行,写书就是他们识字,他们自己也说不清其中的道理。

章怀秀对此感触太深。

章怀秀和王文素,当世最好的算法大家一起翻译西洋数学,就感觉头疼,胃痛,胸口疼。光王文素的一本算学宝鉴就能看疯他。他和王文素说“这个定理,我们直接写太麻烦,我们用符号代替。比如这个勾三股四玄五,这样,用字母一代替,多清晰”

王文素小老头白眼一翻“我们大明岂能用西洋字母”

章怀秀两眼发直“那你设计一个符号,成不”

王文素勉强同意,满脸警惕地看着他“如此大事,你我一起设计符号,统一大明算法中的各种原理定理,有皇上定夺。记得,要结合风水八卦天文地理。”

章怀秀“”咬牙抱着白猿献三光图易经等等等等书籍,硬啃。

工部的工官们因为章怀秀是皇上的伴读,也觉得他平时为人和气,都找来。章怀秀一听他们要写书,当时那个激动啊,呱呱呱好一通建议。

“比如那当年,神奇工匠易开占修建嘉峪关,精通九九算法,所有建筑物经过他的计算,可以将用工和用料计算无误,尤其是方砖可以精确到个位数,甚至一块不多一块不少非常节省建筑材料。这个计算,到底是怎么计算的有过程吗这就是写书”

徐杲不明所以“易家的祖传测法,如何能写下来给外人知道”

章怀秀眨巴眼睛“现在不是要打破家传,建学院,教导学子们”

徐杲一腔骨气“那是我们徐家。易家的算法,有易家做主。而且我们做计算,一般都是心算,算盘算,从不写下来。”

章怀秀“”不死心章怀秀“就没有一点笔墨留下来吗那么大的计算量。”

章怀秀想都不敢想,华夏老祖先们都是神仙投胎不成可是徐杲觉得,章怀秀才是奇怪的怪人。

“章工官,嘉峪关乃是天下第一雄关,嘉峪关的建设,在现在有难度,在当时更是。那个时候,嘉峪关周围,一片荒漠地下水源补给都没有,地下打井,所有材料就地取材,建筑用砖现场烧制。易家这些工匠,都有军队监工,大兵们日子也苦,就盘剥工匠,刁难、责罚、敲诈勒索就是想写下来,也没有笔墨纸砚,没有那个条件。”

章怀秀眼睛瞪圆。

嘉峪关,长度达到一万五千里,人类军事防御工程史上难以超越的奇迹。经过易开占的计算,千辛万苦完成城楼主体部分,最终竣工,仅仅多一块砖。在没有计算机的时代,能够将数据整合到如此地步,堪称一个奇迹。在有计算机的后世,也不一定能做到如此周密。

可是,大明的工匠认为,这都是应该的,这就是做工匠的本分,这哪里算是知识

章怀秀内心崩溃,抱着徐杲浑身沮丧。徐杲就担心他,大着胆子说道“章工官在皇上跟前做伴读,还如此热衷于工匠之事,吾等感动于心。但章工官的主要职责是陪伴皇上,正务不能荒废,更不能太不注意礼仪”

章怀秀想晕。

章怀秀打起来精神,学着太祖皇帝大大方方地,用大白话写一个章程给皇上。皇上看完,揉揉眼睛,看着眼前的,春秋墨子的墨经,战国时期的考工记,北魏的齐民要术、北朝时期的洛阳伽蓝记、大唐营缮令,宋朝的营造法式,元朝的经世大典。

元代疆域扩大,东西方的佛教与伊斯兰教建筑技术大量涌入中原,与华夏传统建筑布局、技艺融合,居然没有书籍留下来。元朝大家郭守敬、王恂、耶律楚材、扎马鲁丁等等,只有三本算学启蒙四元玉鉴授时历。

皇上语气沉重“大明要写书。”